南唐(937年—975年,937年南吳權臣徐知誥廢吳自立,建立齊國,史稱徐齊,三年后的939年,政權穩固的徐知誥不再依戀養父徐溫,恢復李姓,名曰李昪,改國號為唐,史稱南唐。歷李昪、李璟、李煜三代凡38年)
我們對南唐的了解多數是從南唐后主李煜開始的,而我們對李煜的記憶則多數僅停留在那首銷魂的《虞美人》:“春花秋月何時了,往事知多少。小樓昨夜又東風,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?!?/p>
事實上,李煜的才華遠不止一首艷詞,南唐也并非人見人捏的軟柿子,相反,南唐的國力在五代十國中堪稱翹楚,南唐的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程度則獨占鰲頭,成為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南漸的標志。李煜及其南唐之所以迅速崩潰敗亡,主要原因在于北國橫空出世的北宋政權的強大,而李煜南唐政權的瓦解與融入,恰恰順應了歷史潮流,助推成全了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繁榮與強盛。
我們如果拋開宗族和王權的概念,站在歷史潮頭來觀看審視南吳、南唐這段歷史,就不難發現,以南京、揚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,甚至可以包含杭州的吳越、福州的閩國,政權的主人雖幾易其首,但國土仍是那些國土(略有改變),百姓還是那些百姓(變化不大),迤邐的江南自楊行密開吳之初起就巍然屹立,這在“城頭變幻大王旗”的動蕩時期,是難得一見的歷史好風景。
從這個層面上講,我們在感謝楊行密的同時,也要感謝徐溫父子。徐溫雖然有稱帝野心,但他的“民本”思想還是助推了時代發展,不僅幫助楊氏南吳政權實現了經濟社會穩定發展,而且通過對養子徐知誥的“合法”“合理”教育,成功實現了南吳(楊吳)向南唐(包含徐齊)的和平嬗變。
從這個意義上講,南吳與南唐實為一體,休戚與共,利益均沾,所以史家又將南吳或南唐稱為五代十國中最為強盛的政權。如前文所述,楊吳時期“全據東南富庶之地”,而南唐最盛時幅員達35州,大約地跨今江西全境以及安徽、江蘇、福建、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,人口約500多萬,幾乎相當于北國五代后期后周人口的一半以上。
南唐本身存續時間不長,但除了延續了楊吳的輝煌外,在第二代君主李璟時代,還先后滅亡了十國中的閩國(保大三年即945年)和南楚(保大九年即951年),為大宋的最終統一提前奠基。但是,不幸的是,李璟遇到了更為強大的后周政權。958年,后周世宗柴榮大舉南伐,李璟不敵,被迫割地稱臣,主動去“帝”號,稱“國主”,史稱南唐中主,開國皇帝李昪也稱“南唐先主”,而李煜“南唐后主”的名號也由此廣為流傳。
“先住”也罷,“后主”也罷,包括“中主”李璟,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。南陽知府顧嘉蘅曾做對聯,為息“武侯祠”之爭曰:“心在朝廷,原無論先主后主;名高天下,何必辨襄陽南陽?!逼渲械摹跋戎鳌眲?、“后主”劉禪在開國和失國上確與李昪、李煜有一比,但若論才華,至少劉禪卻難以比肩。
李昪(889年--943年,937年—943年在位)小字彭奴,字正倫,徐州彭城縣(今江蘇徐州市)人。他本姓李,父親名叫李榮,在那個動亂不安的年代,李榮在李昪幼時即失蹤于戰亂,出身本就微賤的小彭奴于是隨叔父李球流浪到濠州(今安徽鳳陽)。不久,母親劉氏也撒手人寰,他只好寄居在濠州開元寺。當時,他只有區區6歲。
但天無絕人之路,小彭奴很快遇上了貴人。乾寧二年即895年,日益做大的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出兵攻打濠州,無意中得到彭奴,遂將氣骨非凡的小彭奴收為養子。但楊行密當時已經名高天下,子嗣們也飛黃騰達,自然難以容下彭奴這位乞丐,楊行密于是又將他出讓給緊跟自己的部將徐溫,徐溫將其改為徐姓,名曰徐知誥。
徐溫(862年--927年)江蘇東??h人,年輕時以販鹽為生,投奔楊行密后很快成為其股肱,被列為楊行密麾下“三十六英雄”之一,在輔助楊行密建立吳國的同時,把持楊渥以后吳國政權20余年,并最終將養子徐知誥送上前臺。
徐知誥成為養子,在徐家也有壓力。據《十國春秋》介紹,徐溫共有六位親生兒子,分別為徐知訓、徐知詢、徐知誨、徐知諫、徐知證、徐知諤,個個都是言字邊,可見不是沉默寡言之輩。徐知訓就是那位公開凌辱楊隆演的公子哥,而他雖為老大,卻被稱為“三郎”,后來的干兄弟徐知誥則被呼為“二哥”,可見徐知誥的人氣還是比較旺的。但事實上,服侍如親父的徐溫還是一度將徐知誥亂棍趕出,而徐知誥則毫無怨言,再加上徐溫夫人李氏(與徐知誥原姓“李”相同)的暗中保護,徐知誥在徐氏豪宅中逐步站穩了腳跟。
楊吳貞明四年即918年,徐知訓因為數次欺凌吳國國君楊隆演被大將朱瑾斬殺,徐知誥在潤州(今江蘇鎮江)得到消息后,搶先趕之事發地廣陵(即揚州)平定叛亂,并因此被任命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、內外馬步都軍副使,從而實際控制了江都府南吳政權,而他的養父則在西都金陵府遙控指揮。此后,徐知誥先后在楊隆演、楊溥政權中擔任左仆射、同平章事、江州(今江西九江)奉化軍節度使等軍政要職。
但是,徐知誥的地位也險些被徐溫親子取代。927年,徐溫在其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說下,派遣其次子徐知詢前往廣陵,以接替徐知誥執掌朝政。徐知誥得知后非常擔憂,立刻上表乞求離開京師,出鎮江西。但不久徐溫病逝,徐知誥遂搶先發難,將徐知詢誘至廣陵,褫奪其兵權,自己則成為“皇帝”楊溥的太尉、中書令、都督中外諸軍事,受封潯陽公、豫章公,像養父徐溫一樣,真正掌控了朝廷軍政大權。
五年之后的932年,徐知誥效仿養父徐溫,自己出鎮金陵府,讓兒子徐景通(即后來的李璟)以司徒、同平章事等要職名義輔政廣陵。又兩年之后的935年,南吳加封徐知誥為尚父、太師、大丞相、大元帥、齊王,并將升州、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;再兩年之后的937年,徐知誥則干脆單獨建立“齊”國,都金陵(號江寧府),改年號為“昪元”,并分封百官,以名臣宋齊丘、徐玠為左右丞相。眼見大勢已去,在東都被架空的楊溥也很知趣地于當年十月正式禪位于齊王徐知誥,國號“大齊”,改元“升元”,楊吳政權宣告滅亡。
徐知誥即已當政,但似乎還不夠“正統”,為正視聽,他于升元三年即939年,宣布恢復“李姓”,改名為昪,還振振有詞地宣稱自己乃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,還為唐高祖、唐太宗立廟,追尊父祖四代為“皇帝”,同時正式改國號為“唐”,史稱南唐。
李昪建“唐”,只取其名,以示正統,但他并無意復興大唐事業,而是固守吳地江山,“保境安民”,被政權李昪稱帝后,志在固守吳國舊地,無意開拓,被其宰相、著名詞人馮延巳譏為“田舍翁”。升元六年即942年,臨近的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,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,但此君堅決拒絕,以為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而不應大動干戈,僅派使者前去慰問而已。
李昪雖被譏諷為“田舍翁”,看似在武力擴張方面無所作為,實則以自身格局之“小”,保全了民生之“大”。
在主動放棄伐吳機遇的第二年即升元七年(943年)二月,崇尚道術、濫服丹藥并因此而變得暴躁易怒的李昪就在升元殿病逝,終年56歲。臨終前,他遺命長子李景通(即李璟)監國。當年三月,齊王李景通繼位,南唐因此開啟了嶄新的時代。
像養父徐溫一樣,李昪在為兒子們命名時也很講究。據《十國春秋》記載,他一共有五子,分別為長子李景通、次子李景遷、三子李景遂、四子李景達、五子李景逷,五個兒子的“字”均為“辶”旁(傳統印刷體為“?”)?!板痢睍鴮憰r很像“之”字,故俗稱為“走之旁”,或“走之底”。此旁源于“辵”(chuò)字,在《說文》中的解釋為“乍行乍止”,就是忽走忽停的意思。李昪以“辶”為兒子們命名,可能是希望他們能進則進、該退則退,也就是希望下一代順應自然、聽天由命,能屈能伸、進退自如。
僅從兒子們的名字中,我們就能依稀感覺到李昪對道教的尊崇。耐人尋味的是,其長子李景通的人生軌跡確實反映了他“能屈能伸”的一面。
李璟(916年--961年,943年—961年在位),初名徐景通,徐瑤(李瑤),字伯玉,徐州彭城縣(今江蘇省徐州市)人,生于升州(今江蘇省南京市)。李璟943年嗣位后,一改父親保境安民的作風,立刻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,試圖以此改變其父“田舍翁”形象。經過數年征伐,他先后滅亡了王氏閩國和馬氏楚國(南楚),南唐疆域因此達到頂峰。
但李璟對外用兵并未達到預期效果。雖然滅亡了閩國,其戰果卻被臨近的吳越國瓜分,馬氏南楚雖然被剪滅,但不久南楚大將劉言、周行逢先后奪回舊土,更為可悲的是,他后來又遭遇到后周悍將柴榮。955年,后周世宗柴榮大舉南伐,僅三年時間,南唐即喪失淮南江北大片國土,李璟也被迫遷都洪州,稱南昌府。
李璟自知不是柴榮對手,遂祭出兩全之策,一面遷都,一面以長江為界獻地求和,同時除掉“帝號”,改稱“國主”,彰顯了他敢作敢為又能屈能伸的紳士風范。
李璟在政治上有所“為”有所“不為”,在文學上則作為頗大。我們都知道他的兒子李煜才情很高,但李璟的詞則不事雕琢,風格清新,其創作的《攤破浣溪沙》中的“小樓吹徹玉笙寒”不亞于李煜的“小樓昨夜又東風”,成為流芳千古的名句。該詞全文如下:
菡萏香銷翠葉殘,西風愁起綠波間。還與韶光共憔悴,不堪看。細雨夢回雞塞遠,小樓吹徹玉笙寒。多少淚珠何(無)限恨,倚欄(闌)干。
李璟不僅自己喜文善文,他周圍還形成了一個文人小圈子,諸如韓熙載、馮延巳等,都是名震文壇的大家?!度圃姟穼λ脑u價是:“風度高秀,善屬文?!崩瞽Z還以自己的風格,深刻影響著下一代,961年大宋王朝建立、李璟駕崩時,另一位被譽為“千古詞帝”的李煜便橫空出世了。
李煜(937年--978年,961年--975年在位),生于江寧府(今江蘇省南京市),原名李從嘉,字重光,號鐘山隱士、鐘鋒隱者、白蓮居士、蓮峰居士,李璟第六子。
李煜少時即才華出眾,受到父親的鐘愛,在已被立為太子大哥李弘冀去世后(959年),李璟力排眾議,強行將其封為吳王,遷入東宮,以尚書令之職參與政事,成為事實上的皇位繼承人。961年大宋立國肇始,其先南后北的統一策略,讓剛剛上位的李煜獲得暫時的喘息機會。李煜沿襲了父親的做法,派馮延巳的弟弟、時任中書侍郎的馮延魯奉表入宋進貢,宋太祖于是恭賀他襲位,李煜的“皇位”因此合法化。
李煜起初并非那么懦弱。據歐陽修《新五代史》記載,就在他繼位的當年十二月,他就設置龍翔軍,專門操練水軍,“置龍翔軍,以教水戰?!庇纱丝梢?,他對北宋的威脅是有所準備的。而他也并非只知道好色填詞,據陸游《南唐書》中記載,乾德五年(967年)春,李煜命兩省侍郎、給事中、中書舍人、集賢勤政殿學士等到光政殿值班,專門向他們咨問國事,每至深夜,“詔對咨訪,率至夜分?!彼€對貪色的韓熙載非常反感,但又無能為力,只能喟嘆道:“吾無如之何矣!”(《新五代史》)
但出生富貴,又常沐“溫柔鄉”的李煜確夠怯懦。公元971年,宋太祖滅亡南漢,陳兵漢陽,他趕緊上表大宋,除去“唐”號,改稱“江南國主”,之后又把他分封的諸王降為“公”,以示對大宋的尊崇。但那時的他已經執政十年,而在這十年當中,大宋王朝早已羽翼豐滿,其一統天下的鏗鏘步伐也已經無可阻擋。不要說李煜沒有雄心,沒有管理經驗,沒有所有領導人應有的“所有”,即使“有”又將如何呢?
從這個意義上講,李煜的懦弱是無辜的,李煜的政治形象也是無奈的。975年,在宋軍已經攻破金陵關城,李煜還在幻想進貢圖存,兩次派遣江南著名文士徐鉉北上媾和,請求緩兵,但正如李燾在《續資治通鑒長編》中描述的那樣:“上怒,因按劍謂鉉曰:‘不須多言,江南亦有何罪,但天下一家,臥榻之側,豈容他人鼾睡乎!’鉉皇恐而退?!笨梢?,善于形象思維的“詞帝”也只能舉手投誠了。
而李煜的歸降,對其個人而言,算不算其祖其父的能屈能伸之策略呢?
大宋開寶九年即976年,李煜被俘至京師汴梁,宋太祖很大度地容其一命,并封其為“歸命侯”,同年繼位的宋太宗又封其為“隴西公”,宋太宗天平興國三年即978年,李煜死于北宋京師開封。
這位重情重義的“詞帝”去世那天,剛好是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七夕。
李煜雖去,其成永駐。整個五代十國時期,花間詞和南唐詞蔚為大觀,堪稱文學奇葩,而李煜則為南唐詞的最重要代表。歷代均推崇其詞,明代大家胡應麟將他與大唐詩人王維、孟浩然相比肩,稱“后主(李煜)目重瞳子,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。蓋溫韋雖藻麗,而氣頗傷促,意不勝辭。至此君方為當行作家,清便宛轉,詞家王、孟?!蓖跏镭憚t將以李氏父子為代表的的南唐詞與花間詞進行比較,稱:“花間猶傷促碎,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?!眱H以一個“妙”字結論。近現代享譽中外的著名學者王國維的評價更為精當,他以“神秀”論之,稱:“溫飛卿(溫庭筠)之詞,句秀也;韋端己(韋莊)之詞,骨秀也;李重光之詞,神秀也?!?/p>
李煜之詞早已蜚聲遐邇,其文學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也早有定論,在此不予贅述。鮮為人知的是,李煜在書法、繪畫方面的成就也頗具影響力。
書法上,他不僅工書,尤擅行書,留下傳世行草真跡《入國知教帖》,而且深諳書法理論,總結出“擫押、鉤、揭、抵、拒、導、送”等八種書法技藝。其行書多以顫筆行文,匠心獨運,線條遒勁,有如寒松霜竹,世稱“金錯刀”;又喜寫大字,以卷帛為筆,揮灑如意,被譽為“撮襟書”。他還集歷代書法藏品之大成,命大臣徐鉉刻成《升元帖》,該帖被后世評為“法帖之祖”。
繪畫方面,其筆趣古樸深長,相映成輝,如“江山攬勝圖”。其會就的竹畫筆筆勾勒,自根至梢極小,猶如寒冬霜皮,煙云露葉,被稱為“鐵鉤鎖”;其筆下的林中飛鳥疾如閃電,栩栩如生而又意境高遠。
除書畫外,李煜還精通音律,曾創作樂曲《念家山》及《振金鈴曲》,并親演其聲為《家山破》、《金鈴破》。
“無言獨上西樓,月如鉤。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。剪不斷,理還亂,是離愁,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?!被赝铎隙虝旱囊簧?,有人戲稱其為“詞界高山,政壇深淵”,清代學者郭麐(麟)則在《南唐雜詠》中評論說:“做個詞人真絕代,可憐生在帝王家?!碧热衾铎线€世,面對眾多評品,他恐怕也要“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”了。(牛踏秋)
編輯:李藝凡